网络时代就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不管是好的坏的只要切中流量密码,就能在极短的时间内造成爆炸性的传播效应。
20多种大牌洗发水都被测出有毒,荧光剂能致癌之类林林总总的传言,这两天传遍了互联网世界的各个角落。
起因就社交媒体上一则揭露大牌洗发水含有毒物质的视频,某测评博主手持紫光灯,对市面上的海飞丝□□□、飘柔□□、清扬□□□□、欧莱雅等超过20种大牌洗发水进行了测评。
视频中博主用紫外线手电筒照射洗发水样本测序仪是干什么的,几乎所有样本都出现✅了荧光反应,谁能想到这么多洗发水里有荧光剂?
一时间网友议论纷纷,各种各样的说法开始在网络上传播,热点出现之后更多的自媒体博主开始进行流量创作,整个网络风声鹤唳,人人对于洗发水避之不及。
广东省日化商会会长余雪玲指出:荧光反应不等于有荧光剂,简单使用紫外线灯照射的测评方式并不科学。
荧光增白剂的功能在于当它接触到紫外光时,能释放出蓝光或紫光,这些光线与物质表面泛出的黄光在光学上形成互补,从而㊣达到增白的作用。
从科学角度分析,荧光反应仅仅是一种光学现象,不仅仅荧光剂,部分植物提取物□□□□、矿物质□□□□、金属离子以及维生素B2等,在紫外光的照射下都会出现荧光反应。
仅仅依赖一种光学㊣现象来做质量判断,可能忽略了更多化学或物理层面的因素,应该综合考量多种测试手段来获得更全面的结果。
此前央视新闻□□、央广网等多家主流媒体都曾报道过类似案例,明确表示荧光增白剂致癌的说法,无科学依据。
那问题来了,为什么一个自媒体博主可以用如此不严谨的方法,就能造成如此广泛的公众恐慌?是为了博流量还是内含其他目的?
可为什么博㊣主测试的视频只针对海飞丝飘柔这一些大✅牌洗发水?这里面还真的隐藏了一些小众品牌㊣的小心机。
某些小众品牌为了推销自家产品,不惜通过伪科学测评的方式抹✅黑竞争对手,这些品牌往往会通过自媒体发布一些看似科✅学的实验视频,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形成轰动效应。
对于这些小品牌来讲,只要达到抹黑友商的目的就可以了,完全不在乎视频中是否漏洞百出,完全经㊣不起推敲。
实验结果显示一些知名品牌的洗发水出现了荧光反应,而他们推广的产品㊣却没有这种现象。视频中的解说频繁使用诸如有毒□□□、可怕□□□、吓人等词汇,显然是在刻意营造一种让观众感到不安和恐惧的气氛。
但仔细看看就能发现,该视频发布者的个人资料页面,附有一个链接,点击直接就跳转到某洗发水的店铺。
现在很多自媒体进行伪科学测评,有的为了博眼球,有的㊣为了销售自家产品,可归根✅结底这里面都有利益链条的存在。
在这些伪科学测评的背后,我们看到了一些品牌方为了市场份额,不惜违背商业道德,利用不正当手段抹黑竞争对手测序仪是干什么✅的荧光标记的原理和方法。
这种方式不仅损㊣害了消费者的利益,也对整个市场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,更可恨的是这种营销方式在不知不觉中对消费者进㊣行了误导,甚至对某一些科学理念产生了错误认知。
洗发水行业只不过是这些年伪科学营销的其中之一罢了,就连汽车圈儿也发生过类似的案例。毕竟这年头,博主们为博眼球什么招都能使出来。
前不久,一位拥有百万粉丝的汽车博主,兴冲冲地发布了一条名为《当小米SU7撞上一辆极氪007》的对撞测试视频。
听起来挺专业,视频的内容也挺劲爆,两款国产新能源车对撞,观众们也被视频开头撩拨的激情满满,想看看谁更耐撞。
博主还在视㊣频里满脸严肃地说:这车门撞完就打不开了,小电瓶也直✅接罢工,安全气囊根本就没弹出来。
一番话就像在油锅里撒了把盐,瞬间引发了更多的讨论和恐慌,视频播放量是嗖嗖地上涨,博主的账号粉丝也猛增,可事情✅很快来了个大反转。
听闻消息的小米汽车坐不住了,迅速发布声明:经过我们调查,视频中的测试非常不严谨□□、不完整□□□、不科学。
好在小米汽车是一堆技术牛出身,车中有一个备用电源,相当于是车辆的黑匣子能在小电池断电后依然独立工作,随着小米汽车公布自家汽车的一系列技术参数,才总算平息了网上的恐慌。
博主也赶忙发布了一条道歉视频,表示操作确实有不严谨的地方,拔掉了电瓶插头,也忽略了车内应急开门的步骤,给观众✅和小米汽车带来了困扰,实在不好意思。
不论是拔掉电瓶插头制造车祸假象的汽车博主,还是手持紫光灯宣称洗发水有毒的美妆测评博主,本质上都是在通过虚✅假□□、夸大甚至恶意抹黑的方式,制造不必要的恐慌情绪,博取眼球和流量。
流量经济也催生了一种“快消费”思维,信息㊣的真假不再重要,重要的是它能否快速吸引注意力,这种模式㊣像快㊣餐一㊣样,尝一口刺激无比,但吃多了只会伤胃。
就像某些小众品牌洗发水一样靠抹黑对手来抬高自己,或许短期内能吸引一批不明真相的消费者,可消费者一旦觉醒,等待㊣他们的必然是市场㊣的✅抛弃。
或许每一个互联网时代的人们都有同样的遗憾,难道在互联网时代,我们就只能被一个个的虚假信息控制在信息茧房里吗?
我们不能一棒子打死所有㊣人,虽然海量的信息和各种测评视频中一定会有虚假信息的存在,但也要看到大部分自媒体作者和博主还是真心实意在做内容。
而且我国正规品牌和产品在安全性上都有着严格的监管和标准,消费者更应该相信国家权威机构的检测,而不是道听途说。
希望无论是洗发水行业的伪科学测评还是汽车圈的拔电门事件,都能给大㊣家提个醒:在流量和利益面前,我们不应放弃对真相和科学的追求。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,都应共✅同努力,净化我们的网络环境,让科学真实的信息成为网络空间的主流。